最近,一则关于“人工智能+”的政策信息,瞬间刷屏,引发行业关注。
7月31日,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通过《关于深入实施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意见》,明确要求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,充分发挥我国产业体系完备、市场规模大、应用场景丰富等优势,推动人工智能在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加快普及、深度融合。
这是继2024年“人工智能+”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后,国家层面再次强力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战略举措。
作为一家人工智能企业,红熊AI对这一政策内容也进行了深入了解。
如果用一句话概括,那就是:通过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结合,推动人工智能从"技术验证期"迈入"规模化商用深水区",最终构建"创新-应用-再创新"的正向循环。
行业内的可能比较清楚,当下人工智能技术迭代速度已远超应用落地速度,我国亟需通过规模化应用反哺技术突破,形成全球领先的产业竞争力。
从OpenAI的GPT系列到中国的Deepseek,从自动驾驶的艰难前行到生成式AI的骤然爆发,全球AI 竞争格局已然白热化。
但中国在这场竞赛中,手握一张“王牌”——巨大的市场、完备的产业体系、无与伦比的丰富场景。从深圳的智能工厂流水线,到浙江乡村的数字化治理;从上海繁忙港口中无人驾驶的集装箱卡车,到北京医院里辅助医生阅片的AI系统;从新疆棉田里精准灌溉的传感器,到云南山区中自动检测病虫害的无人机……无数场景如沉睡的金矿,等着AI 开垦挖掘,引爆产业潜在价值。
我觉得这一政策的核心在于,以“用”为矛,刺穿发展瓶颈。
1. “规模化商业化应用”成为首要目标
政策明确指出,要大力推进人工智能规模化商业化应用。这意味着从国家层面推动AI走出实验室和,进入工厂车间、田间地头、医院学校、大街小巷。不是追求炫酷的实验室指标,而是要看到真金白银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。
应用,是检验 AI 价值的唯一标准。
2. 创新带应用,应用促创新”的良性循环
政策精准把握了技术与市场的关系。没有应用牵引的创新是空中楼阁,没有创新支撑的应用是昙花一现。唯有让两者在产业实践的熔炉中相互淬炼,才能锻造出真正强大的竞争力。
中国 AI 的突破口,在于将场景优势转化为技术优势和创新优势。
3. 政府国企“开放场景”的示范引领
政策强调,政府部门和国有企业要强化示范引领,通过开放场景等支持技术落地。这是极具中国特色和实操性的路径。
智慧城市、智能制造、智慧医疗、智慧农业等关键领域,政府与国企掌握着海量、高价值的应用场景。主动开放这些场景,如同为AI企业提供了最肥沃的试验田。
想象一下,大型央企的供应链能否率先应用AI优化?城市交通管理能否引入AI进行实时调度?公共服务的流程能否通过AI实现“零跑腿”?场景开放,是点燃AI规模化应用的一把火。
4. 构建强大生态基座
政策清晰勾勒了支撑“人工智能+”行动的几大支柱:
算力、算法、数据供给: 这是AI的“新基建”。尤其算力方面,突破高端芯片瓶颈、优化算力网络布局、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刻不容缓。数据的有效流通、合规使用和价值挖掘,是激活AI潜能的关键燃料。数据是AI时代的石油,算力是引擎,算法是蓝图。
政策支持与人才建设: 需要更精准的财税金融政策,引导资本投向核心技术和关键应用领域。同时,需要打破常规,培养和吸引顶尖的AI科学家、工程师以及深谙行业痛点的“AI+产业”跨界人才。人才,是这场竞赛中最稀缺的资源。
开源开放生态体系:鼓励开源框架、开放平台的建设,促进技术共享与协作创新,避免重复造轮子,加速整体技术进步。开放,是AI创新最强大的加速器。
5. 安全与发展并重
政策强调“提升安全能力水平”,“形成动态敏捷、多元协同的人工智能治理格局”。这体现了对AI风险的前瞻性认识。安全不是发展的枷锁,而是确保其行稳致远的安全带。需要在发展中不断探索和完善治理框架。
红熊AI 作为人工智能行业的从业者,从政策中看到了些机遇、挑战与行动。
政策带来的不仅是鼓舞,更是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强烈的紧迫感。
拥抱“真需求”,深耕垂直场景: 机会不在泛泛的“AI概念”,而在于深刻理解具体行业的痛点,用AI提供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案。
谁能解决制造业的良品率提升、能耗降低?谁能优化物流运输的效率?谁能提升医疗诊断的精准度和可及性?谁就能在“人工智能+”的浪潮中立于潮头。避免成为“拿着锤子找钉子”的工程师,要做“拿着钉子找锤子”的解决方案专家。
把握“场景开放”红利:密切关注政府、国企释放的场景机会,积极参与智慧城市、数字政府、智能制造、智慧能源等领域的项目。这是验证技术、打磨产品、建立标杆的宝贵窗口。在示范项目中脱颖而出,意味着获得巨大的市场背书。
融入生态,协同创新: 单打独斗的时代已经过去。拥抱开源社区,寻求与算力提供商、数据平台、行业龙头、研究机构的合作。在生态中找到自己的独特定位和价值。这也是为什么红熊AI会开启生态合作伙伴计划的原因。
重视安全与伦理:人工智能企业要将安全和伦理设计融入产品研发的全生命周期。主动参与行业标准、治理规则的探讨和制定,做负责任的创新者。技术向善,是AI发展的永恒基石。
对于人工智能企业而言,这既是一次战略机遇的 “窗口期”,更是一场能力检验的 “淘汰赛”。企业须以政策为导向,以场景为支点,以创新为引擎,在算力普惠、数据流通、开源开放的浪潮中抢占先机。
人工智能的未来,属于那些离产业更近、离场景更近、离人类需求更近的企业。这也是红熊AI持续深耕行业应用领域的原因,致力于赋能更多企业拥抱人工智能技术,实现智能化转型,重塑核心竞争力与商业价值。
然而,对其他企业而言,这更是一次不容错失的转型契机。国家正借力AI推动产业变革与智能升级。若企业未能跟上步伐,必将被率先应用AI的同行赶超,最终被智能化浪潮所淘汰——这是技术革命演进中无可避免的结局。
联华证券-配资讨论网-场内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