强直性脊柱炎(AS)是一种以中轴关节慢性炎症为主的全身性自身免疫性疾病。其病变常始发于骶髂关节与脊柱,随病程进展可累及外周关节及内脏。典型临床表现为腰背脊柱疼痛、晨僵及活动受限。活动期患者疼痛显著,晚期可致脊柱强直、畸形等不可逆损害。西医学认为其发病与遗传、感染及自身免疫因素相关。临床常用药物如非甾体抗炎药、抗风湿药及生物制剂等虽可部分缓解症状,但存在不良反应多、难以完全控制病情进展。中医药基于辨证施治原则,在本病治疗中有独特优势,其中督脉灸作为中医外治法之一,疗效显著。鲍庆祥为江苏省太仓市名中医、江苏省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“尢氏针灸”代表性传承人,运用督脉灸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丰富。笔者有幸随诊,现整理验案一则,以飨同道。
刘某,男,30岁,2018年8月4日初诊。主诉:腰骶部疼痛伴僵硬5年余。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腰骶部疼痛,晨僵,活动后稍缓。曾于某院风湿免疫科就诊,相关检查示:血沉(ESR)40mm/h,C反应蛋白55mg/L,抗链球菌溶血素O正常,人类白细胞抗原-B27阳性,骶髂关节CT提示符合强直性脊柱炎改变。既往曾予生物制剂(具体不详)、柳氮磺吡啶、塞来昔布及中药治疗,效果欠佳。刻下:骶髂部疼痛剧烈,上引颈项,腰部僵直如板,活动受限,喜暖畏寒,肢冷乏力,面色少华。舌淡苔白,脉沉细弦。
西医诊断:强直性脊柱炎(活动期)。
中医诊断:痹证(肾虚督寒型)。
治则:补肾强督、温阳散寒。
操作:1.体位准备。患者俯卧位,暴露腰背部。铺特制督脉灸洞巾,覆盖范围上起大椎穴,下至第五腰椎棘突下,宽度涵盖两侧足太阳膀胱经第二侧线。
2.铺药。于洞巾覆盖区域均匀撒布督脉灸特制药粉(桑寄生、怀牛膝、当归、威灵仙、杜仲、黄芪、桂枝各6g),该方具温经通络、补益肝肾之功。
3.铺姜。取新鲜生姜约500克,切为黄豆大小姜丁,均匀铺覆于药粉之上。
4.施灸。于姜丁上堆叠约5cm厚艾绒,点燃施灸。施灸过程中密切观察,及时移除过热艾绒以防烫伤。待艾绒燃尽,复添新绒点燃,如此反复操作3次,务求热力深透督脉及足太阳膀胱经腧穴,以灸后皮肤均匀潮红为度。
5.清理。艾绒燃毕,清除艾灰、姜丁,以温湿毛巾擦拭干净。嘱患者治疗后注意休息保暖,忌食生冷辛辣。
一周后随访,患者诉腰骶部疼痛显著减轻。嘱其坚持于每年三伏天及三九天施以督脉灸治疗。2024年8月17日复诊,患者病情长期稳定,腰骶部无明显疼痛不适,复查血沉、C反应蛋白等指标均复常。
按 强直性脊柱炎在中医典籍中多归属于“骨痹”“龟背风”“竹节风”等范畴。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,病位在腰髂脊柱。腰为肾之府,脊柱乃督脉所循。《难经·二十八难》言:“督脉者,起于下极之俞,并于脊里,上至风府,入属于脑。”督脉总督一身之阳,为阳脉之海。鲍庆祥认为,强直性脊柱炎患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,肾精亏虚,督脉失养,卫外不固,致风寒湿邪乘虚内侵,稽留督脉,气血凝滞,发为痹证。《素问·逆调论》指出:“肾者水也,而生于骨,肾不生则髓不能满,故寒甚至骨也。”肾阳乃人体阳气之本,故治疗当以补肾强督、温阳散寒为核心。
督脉灸亦称“铺灸”“长蛇灸”“火龙灸”,融合中药温经补肾之力、生姜辛温散寒之力、艾绒纯阳之性,作用于督脉、夹脊穴及膀胱经。其效有二:一者,刺激相关经络腧穴,直接通调督脉,补益肾元,《本草纲目》称艾叶“灸之则透诸经,而治百种病邪”;二者,借温热之力覆盖病所,温煦散寒,鼓动气血,畅通经脉,标本兼治。临床实践证实,督脉灸可显著缓解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疼痛、晨僵症状,改善关节活动功能。鲍庆祥还强调治疗时机的选择,倡于三伏、三九施灸。三伏时,可借天地隆盛之阳气,助药灸温补之力,使补肾强督、散寒除湿之功倍增;三九者,寒气凛冽,施灸可扶助正气,直驱深伏寒邪。督脉灸融经络腧穴理论、药物外治及艾灸技术于一体,精准作用于病所,故疗效显著。(肖福君 江苏省太仓市金浪卫生院 偶鹰飞 江苏省太仓市第一人民医院 严守印 贵州省铜仁市中医医院)
(注:文中所载药方和治疗方法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。)
来源:中国中医药网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联华证券-配资讨论网-场内配资-专业的股票配资门户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